返回中华典藏

错讹处:观无量寿佛经妙宗钞卷一

殊至贤音 1月前 98


1)“此经义疏人悕净报。故说听者多矣”应为“此经义疏。人悕净报。故说听者多矣”。

2)“故多谈事相。少示观门。务在下凡普沾缘种。方今嘉运。盛演圆乘慕学之徒……”应为“故多谈事相。少示观门。务在下凡。普沾缘种。方今嘉运。盛演圆乘。慕学之徒……”

3)“大师预取解释经题。欲令行者用此视法”,其中“视法”应为“观法”。

4)“据下明宗 。具论四。土净秽之相”应为“据下明宗 。具论四土净秽之相”。

5)“故苦域等判属三障乐邦。金宝以为寂光”,应为“故苦域等判属三障。乐邦金宝以为寂光”,此就舍秽取净而言。后有“究竟苦域泥沙而为寂光”文,则以净秽平等而论。

6)“应知二土纵分事理实非有无。岂真善妙有而非理邪。秘藏之理岂同小空。故此事理二名一体。以复本故。名无上报事也。以复本故。名上寂光理也”,应为“应知二土纵分。事理实非有无。岂真善妙有而非理邪。秘藏之理岂同小空。故此事理。二名一体。以复本故。名无上报。事也。以复本故。名上寂光。理也”

7)“二诚由下。明二因心行。诚实也。由从也”应为“二诚由下。明二因心行。诚。实也。由。从也”

8)“若谓今经舍秽取净异于秘。藏双非理者”应为“若谓今经舍秽取净。异于秘藏双非理者”。

9)“必藉因缘。方得兴起。近事为渐通于诸化。今化别由杀逆之事欲令众生厌浊世故”应为“必藉因缘。方得兴起。近事为渐。通于诸化。今化别由杀逆之事。欲令众生厌浊世故”。

10)“还住佛顶化为金台。如须弥山虽广示等者”应为“还住佛顶化为金台。如须弥山。虽广示等者”。

11)“故云共天乐而同繁。次示池观经云。有八池水”应为“故云共天乐而同繁。次示池观。经云。有八池水”。

12)“须知此观不专观心内外分之。此当外观以由托彼依正观故”应为“须知此观不专观心。内外分之。此当外观。以由托彼依正观故”。

13)“巩失意者。谓但叙于同居净土观行之意故。叙观毕。特示唯心妙之宗”,观前后文意,似应为“巩失意者。谓但叙于同居净土观行之意。故叙观毕。特示唯心妙之宗”。

14)“若谓十六只观应佛依正之相。岂能显此实相寂光若于十六用圆三观。尚能……”应为“若谓十六只观应佛依正之相。岂能显此实相寂光。若于十六用圆三观。尚能……”

15)“起定心故。开合料拣会异。等起慧心故……”应为“起定心故。开合料拣会异等。起慧心故……”。据此,则前几句中的“五科简”应为“五料简”。

16)“初明教通别二。初正明一化通名者”应为“初明教通别二。初正明一化。通名者”。

17)“谓人法譬。单三复三。并具足一以成七别”应为“谓人法譬。单三复三。并具足一。以成七别”。

18)“约曲则别。通别二用不相妨碍三理虽下”应为“约曲则别。通别二用不相妨碍。三理虽下”。

19)“莫若四门以为别理。四门者有门。空门”应为“莫若四门以为别理。四门者。有门。空门”。

20)“四教四门同诠一理若专方等未堪此闻”应为“四教四门同诠一理。若专方等。未堪此闻”。

21)“约一题。一化经目通别二名。具教等三关涉既广”应为“约一题。一化经目通别二名。具教等三。关涉既广”。教等三即为“教行理三”之意。

22)“即此一题。就说解教起能观行见真佛理”应为“即此一题。就说解教。起能观行。见真佛理”。句断后文意易解。

23)“初就说字兼含释题。中说字最可显于教行并理。故引释论所行如所说句”应为“初就说字兼含释题中说字最可显于教行并理故。引释论所行如所说句”。其句式为“就……故,引……言,以示……”

24)“二于一下。约一字以校量三初正校量”应为“二于一下。约一字以校量三。初正校量”。

25)“别号称曰释迦牟尼通号有十”应为“别号称曰释迦牟尼。通号有十”。

26)“故如来藏喻止观显别。今文显圆。次净名皆如”应为“故如来藏喻止观显别。今文显圆次净名皆如”。

27)“此自分二初正示。言此是者”应为“此自分二。初正示。言此是者”

28)“既其离念安以情求所谓不思议智照等也”应为“既其离念。安以情求所谓不思议智照等也”。

29)“五即得之何足为高理即失之未始暂下。对此四事示理佛也二如斯下”应为“五即得之。何足为高。理即失之。未始暂下。对此四事。示理佛也。二如斯下”。

30)“亦曰给孤独涅槃二十七云”应为“亦曰给孤独。涅槃二十七云”。


最新回复 (1)
返回
发新帖